清朝政府跟英国领事说了,“城邑”这个词啊,不光是指城里,城外也算数。英国人过来做买卖,那是客人嘛,不能反客为主,所以应该在城外安顿下来。但英国方面一听这话,肯定不乐意了,他们说,《中英南京条约》里头的中文版,要是倒着翻成英文,“港口”和“城邑”这两个词,对应的都是“城市和镇”。
所以,在1854年那个《十八条修订协议》还有1858年的《中英天津和约》里头,英国人为了防止大家理解不一样,特别说明了:要是中文和英文的表述有不一样的地方,那就得按英文的来算。
但在1843年的时候,英国那边头一回正式说要进广州城。那时候管这事儿的大官耆英,就跟英国人说:想进城啊,没问题。你看其他几个做买卖的地方,洋人都已经进去了,广州这儿哪有不让进的道理呢?
但是吧,他也说了,上次那场战争给广东的老百姓心里留下了太大的伤疤,而且广东这边的人性格都比较刚烈。现在要是贸贸然进城,怕会再闹出啥不愉快。他说他已经催着地方官员去安抚大家了,所以进城的事情,咱们还得先放一放,等等看。
耆英这人在官场上可真是老奸巨猾,他既没答应英国人进城,也没直接说英国人没权利进城;然后呢,他还想把这事儿推给南京、福州那些同事,让他们去头疼;最后,他还找了个挺合理的借口,打算用拖延战术耗下去。
没想到那些外国人可没那么容易上当。他们发现清朝这边是在故意拖时间、找借口不办事后,1847年,英国人又派了4艘大战船和快一千名士兵,一路冲进了珠江,把路上的清军炮台都给打烂了,接着又攻下了虎门,一路朝着广州冲过去。
耆英看到事情眼看就要闹大,没办法只好答应,说两年后,也就是1849年4月,会让广州城对外开放。但没想到的是,他1848年初就被叫回北京了,而且因为处理跟外国人的关系处理得好,还升了官,成了文渊阁大学士。
他的后任是两广总督徐广缙和广东巡抚叶名琛。跟之前那个在外国人面前低头哈腰的耆英不一样,这两位大佬在1949年4月时,坚决地拒绝了英国人想进城的要求。
叶名琛动员了当地很多有头有脸的人物,一起反对洋人进入城里。徐广缙为了这事儿,还特地伪造了皇上的命令,就是要告诉英国人,他们进城的想法根本行不通。英国人想了想,觉得这样硬闯也不是办法,最后就放弃了进城的打算。
好几年前,道光皇帝被那些洋人狠狠打醒了“天下无敌”的美梦。他琢磨着,这事算是外交上的一大成功,算是给自己挽回了不少颜面,心里头那个美啊,别提多高兴了。道光皇帝夸徐、叶这两位大臣:“一个兵没折,一支箭没放”,“跟洋人处得挺好,以后也能长久太平”,“真是让人太高兴了”。他还给徐广缙封了个一等子爵,叶名琛呢,得了个一等男爵的头衔。
1850年的时候,英国那边有个叫文翰的大使,他带着一些人跑到北方去找皇帝“说理”,想着能让皇帝帮忙解决他们进城的问题。可结果呢,这事儿最后也没个明确说法,就这么搁浅了。但这事儿啊,它还没完。
1854年的时候,英国那边派了个新大使到咱们这儿来,叫包令,他接替了原来的大使文翰。包令一来,就带着英国那边的指示,说要找叶名琛聊聊,想把1842年签的《中英南京条约》和1843年的《中英虎门条约》以及它们后面加的一些东西给改改。
他们这回可算是碰上了个出了名的“铁腕”人物,叶名琛。英国人好几次想进城跟他见面,都被叶名琛给挡回去了。好不容易有次见到了,地点还在广州城外河边的一个仓库里,为啥呢?因为叶名琛心里头觉得,那些外国人哪儿能跟朝廷的高官比啊。
抛开那些带有清朝特色的偏见不谈,英国那边提出修改条约之类的要求,叶名琛就用他的笔杆子给打发走了。后来英国又发来正式文件,叶名琛干脆就说“等有时间再商量吧”,就这么给搪塞过去了。
后来,叶名琛在给咸丰帝的报告中,暗地里透露出他对这个手段挺自豪的:他说话没说得太绝,就像是给那些外国人留了点希望,让他们还抱有侥幸心理,这样他就能一直找借口拖延下去了。
在“亚罗”号那档子事没闹大之前,叶名琛一直把拖延战术用得那叫一个溜,就像说书先生嘴里讲的那些大将,银枪舞得严严实实,把英国人还有其他国家想要改条约、进城啥的请求,全给挡在了门外头。
1856年10月份的一天,具体是10月8号,清朝的广东水师在广州周边的水域里,抓了两个海盗,还有十个水手,他们都是中国商船“亚罗”号上的人。英国在广州的领事,叫巴夏礼的那个人,他说“亚罗”号是在香港那边登记的,所以这船就算是英国的。他就跟清朝那边说,得把抓的那些水手都给放了。
说起来,“亚罗”号这艘船啊,它是在1855年9月27日那会儿上的户口。可到了“亚罗”号事件那会儿,它的许可证已经超了12天没续上了。英国人这边呢,不单没跟清朝政府提这许可证过期的事儿,还对“亚罗”号其实是个专门走私、抢劫的海盗船装作没看见。结果呢,英国人的这个要求,很自然地就被拒绝了。
巴夏礼马上就跟公使包令讲了这事儿,还夸大其词地说:那个“亚罗”号的船长,当时正好在另一艘船上,他亲眼瞧见清军的士兵把船上的英国国旗给拽下来了,说这是对英国尊严的侮辱什么的。
10月21号那天,巴夏礼给两广总督叶名琛下了最后通知,说24小时内得按英方的要求来办。叶名琛呢,就答应放掉所有囚犯,对其他的条件嘛,他没给个明确答复。这样一来,包令就指挥在香港的英军去攻打广州了,战事就这么爆发了。
很显然,英国那边就是想找麻烦,“亚罗”号这事儿吧,其实就是他们硬找出来的一个理由,但这对他们来说已经够用了。他们不光想借着“亚罗”号这事儿,把进城和修改条约这些老是被拖着的事儿给解决了,还打算趁这个机会捞更多好处呢。
1856年10月23号,距离那个“亚罗”号事件过去了半个月,巴夏礼给出的最后通牒也过了两天。这时候,三艘英国军舰在英国管东印度那块地方的舰队头头西马縻各厘的带领下,冲进了虎门。他们一边走一边用大炮轰清军的阵地,最后还打下了广州城东边的猎德炮台。
这时候,叶名琛倒是挺“沉得住气”,跑到校场去看乡试里的马箭比赛。有人给他带信儿说洋人打过来了,他却不以为然,笑着说洋人天一黑就会自己跑掉。他还下令,让所有在水上的军队都不许动手反击。说完这些,他又回去接着看武试了。
24号那天,英军把凤凰冈那边的好几个炮台都给打垮了,占领了。可叶名琛呢,还在那儿“看士兵们射箭”。到了中午,英军的炮火越来越猛,炮台不是被占就是被毁,清军守兵都接到命令不抵抗,都跑了。叶名琛还是跟没事人一样,继续在那“看射箭”。一直到他的手下官员都说风太大,射箭太难,求着他早点结束,叶名琛这才“同意”结束。
25号那天,英国军队打下了海珠炮台还有那些商馆之类的地方,这样一来,广州城外头用来防守的堡垒就都被他们给占了。英军直接就把广州城给围了起来,可奇怪的是,叶名琛这边呢,一点动静都没有,就跟啥事儿都没发生一样。
回头看看老百姓那边,广州城里城外都贴上了告示,号召大家组织起来,一起对抗英军。这么一来,竟然组织了2万多人的民间武装队伍,场面相当壮观。到了中午时分,广州城西关那边,好几千的民间武装人员,高举旗帜,排好队伍,从十三行那些洋楼前走过。结果,洋楼上的外国人二话不说,直接开枪,打死了1个武装人员,还有2个无辜的老百姓。
看到这个情况,老百姓和当地的团练队员都嚷嚷开了,而那些有头有脸的地方乡绅呢,生怕事情越闹越大,赶紧出来劝和,想让大家冷静下来。到了第二天,叶名琛才有了动静,可谁也没想到,他的决定竟然是让粤海关关门,不再让中国和外国做买卖了。
27号那天,英国那边发了个通知过来,说想让他们的洋人随便进广州城。等了好一阵子,没见有人回应,英国军队就不耐烦了,开始每隔五分钟左右就放炮轰广州。那时候,官府里头的士兵和差役跑得一个不剩,可叶名琛呢,他还稳稳当当地坐在大堂的二把手位置上,脸上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后来,他终于发了话,叫广州的老百姓和士兵们一起对抗英国军队,还说谁要是杀了一个英国兵,就给谁三十大洋的重赏。
28号那天,英国军队集中火力猛攻广州城南边的城墙。到了夜里,他们终于炸出了一个大口子。接着,英军又在靖海门的外面点起了大火,火苗呼呼地往城楼上窜。
29号那天,下午两点左右,英国军队的一百多人冲进了广州城里,跟清朝的士兵在街巷、民宅里打了起来。经过一番激战,英国这边死了3个人,还有11个受了伤。之后,那个叫西马縻各厘的家伙,在巴夏礼的陪同下,也进了城。这样一来,他们算是用打仗的方式,达到了进城的目的。
那天叶名琛碰巧去文庙祭拜,所以英军没抓到他。没多久,因为兵力不够,英军就从广州城里撤了,但他们还是不停开炮,想保持对咱们的军事压力。
英军后来又发了好几封信,但叶名琛都没搭理他们。英国公使包令,他明知道进城可能会被抓住然后处死,但还是想跟叶名琛见个面聊聊,结果也被叶名琛给回绝了。
11月3号和8号这两天,英国和清朝的水上部队打了几场小仗。清朝的军队想趁着潮水,把火把和装了炸药的小船往英国军队那边送,可结果并不怎么好。
11月12号那天,英国军队打下了虎门炮台,然后没隔多久,又占领了亚娘鞋炮台。这两个地方加一块儿,火炮数量超过了400门,但奇怪的是,守在那里的清军竟然一点有效的反击都没有。
11月15号和20号这两天,广东的水上部队试着悄悄攻打英国的军舰,但都没成功,结果反倒是让英国军队把他们周围的防线守得更严了。在这几天里,包令他们好几次想找叶名琛谈谈,给他发了好些通知,可都被叶名琛给回绝了。
连着好几天的武装冲突里,叶名琛就像是主动放下了武器,任由英军打他的脸,但按常理说,没有人会干这种没头没脑的事儿,特别是英军搞出这么大动静的军事行动,他的表现却异常地冷静,甚至有点慢半拍。
他咋能这么沉得住气呢?在这么大的军事重压之下,他咋还能表现得如此强硬?换句话说,他这些不太寻常的举动背后,是不是还藏着什么后手,打算在恰当的时机亮出来呢?
咱们得聊聊叶名琛以前那些事儿。叶名琛,小名叫昆臣,老家在湖北汉阳,他家里世世代代都是当官的。说实话,叶名琛那时候,简直就是人才里的人才,顶尖得不得了。
说起来他的背景,那可是正儿八经的科举出身,肚子里装满了经史子集。说到升官,这家伙简直像坐火箭,不到十年功夫就连升了九级,一路升到了省级领导的位置,这期间他还因为家里有事丁忧守制了27个月呢。说到功劳,他可是平定了罗镜的吴三、凌十八领导的起义军,后来还成功挡住了全省范围内天地会“红兵”的大起义。
不过,说到底,前面提到的那些成就都不是最出彩的,叶名琛在对外“抵抗”上的表现,才是真正让咸丰帝眼前一亮,赢得他青睐的地方。
咸丰皇帝坐上龙椅后,跟他老爹道光帝比起来,那可是大不一样。道光帝那会儿,被洋人打破了“天下老大”的美梦,之后就跟鸵鸟似的,把头一埋,啥洋人的事儿、灾荒啊、盗贼啊,一概不听。可咸丰呢,对洋人的态度硬气多了,看着就像是要把失去的威风给找回来似的。
咸丰帝对那些道光年间官员一味向外国人妥协的做法,他既不懂也不想去懂。他严厉地指责了耆英这些人,说他们“胆小怕事,没本事”,只会拿“怕老百姓闹事”这种理由来应付外国人,完全不顾国家的尊严。
所以,咸丰皇帝很快就盯上了叶名琛。要知道,在道光皇帝还在世的时候,叶名琛就凭1849年在广州那场反对英国人进城的风波,给他老爹争了不少光。
这么个家伙,对外靠着歧视洋人来摆出一副强硬姿态,对内收拾那些叛贼也挺有一套,咸丰帝能不喜欢他吗?咸丰帝简直把叶名琛当成了广东的顶梁柱,对他是说啥听啥,特别信任。
其实吧,说实话,除了煽动老百姓和停止贸易往来,叶名琛在那几天的打架对峙里,也没啥新花样。因此,要说他想开战前先藏着掖着,后面再放大招,还不如说他已经把所有本事都使出来了,没啥新招数了。毕竟,不论是25号那天去撩拨老百姓,还是26号停掉和外面的生意往来,都跟他以前在广州反对洋人进城那些老手段一模一样。
那要怎么说明叶名琛一开始为啥让清军别反抗,而且英军都打到家门口了他还是那么沉得住气呢?
这事儿得聊聊地球另一边的一场大战。1853年,差不多10月20号那会儿,克里米亚战争打响了。打到最后,英国、法国这些国家赢了,俄国输得挺惨,只好在1856年3月,签了一堆条约,把到手的好处都吐了出来,还得割地。说到这儿,你可能好奇,这场仗和叶名琛那从容不迫的态度有啥关系呢?
肯定有啊!叶名琛收到的消息说,英国那边被打得挺惨,俄国还跑去找英国要赔款呢,说是他们的军舰都开到香港了,找英国佬要之前答应的军费。叶名琛这家伙挺“机智”的,他把这事儿跟英国想进城的要求扯到一块儿去了,觉得自己这下算是搞懂了,洋鬼子为啥非得进城不可。
他想啊想,觉得英国人非要进城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欠了俄国人七千多万的银子得还。英国人琢磨着在广州这个地方把这笔钱搞定,因此非得进城不可,好去敲诈勒索一番!
就在那个“亚罗”号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英国那边的领事包令,又拎出来入城、修改条约这些老话题。这让叶名琛心里头琢磨,英国佬这回不光是想着完成他们多年来想入城、改条约的那些心思,还打算趁着这个机会,在广州狠狠地捞上一笔呢。
叶名琛在情报上搞错的事情可不止一回。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响后,印度那边土兵闹起义了,但很快就被英军给摆平了。可叶名琛收到的消息却是说:“英国管的那个孟加拉地方反了,他们的军队还打了败仗。”
“英国军队被打败”这事儿就算了,他收到的消息居然是他们“全部士兵都没了”,甚至还说“死了个大将军,也有人说是死了个驸马爷”。就连后来那个烧了圆明园的元凶——额尔金(James Bruce),他在印度那边也打了败仗,逃到海边去,幸好碰上过路的法国军舰把他救了,不然他就完蛋了!
除了前面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奇怪消息,叶名琛那边还收到了个所谓的“英国女王的信件”,说是:“女王的信,在阴历十月中旬的时候,就已经通过火轮船送到了香港……”
叶名琛上报说,那封国书的大意是让英军别仗着自己武力强大就胡来,得跟咱们中国的官员好好商量着来,千万别动不动就动手打架。但这跟实际情况又完全对不上,离谱到连英国女王和议会谁说了算都分不清了。
有另一种说法也是情报上的误会,就像法国大使传出的那个消息:“法国那个特使出发的时候,国王一而再再而三地跟他说,英国和中国现在正打着仗呢,派他去广东,就是守着条约、保持和平,绝对不能帮着哪一边或者站队。”可实际情况呢,法国的那个特使格罗,他跑到这儿来,其实是想跟英国军队联手,一起跟大清开战的。那时候,法国的远征军都已经快到大清的地界了。
哎,这些跟实际情况完全相反,又离谱到不行的消息,到底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呢?
叶名琛这家伙在奏折里得意洋洋地说:“最近英国的报纸越来越神秘了……”他说的“报纸”,就是咱们平时看的那种。他还说,他不仅给这些报纸“排了号”,还偷偷藏起来,平时不开大会商量大事,就连那些洋人官员都别想看到,外面更是买不到。只有他手下那些有本事的人,费了好大劲,通过各种关系,才能从洋人手里搞到几张。
其实吧,报纸也不是说不能用来获取点消息,但叶名琛居然把在香港这些地方到处都能买到的报纸,当成了超级机密的情报,这简直就是搞笑嘛。而且说实话,从这些情况来看,那些报纸上的内容到底靠不靠谱,真的很让人打问号。那么,像这么离谱的情报,难道就没人站出来质疑一下吗?
没错,广东的布政使江国霖,他之前问过叶名琛大人:“大人您用的那些探子提供的消息,应该都挺靠谱的吧?”结果叶名琛一听这话,立马火了,把他好一顿臭骂。
之后,他还挺自豪地在番禺县的李福泰县令、南海县的华廷杰县令他们面前炫耀,说以前林则徐爱用密探来搜集情报,结果却被密探给害苦了,主要是因为他只听信了一面之词;而他呢,就高明多了,“把几十份报告放在一起对照验证”。
根据那些错误到离谱,甚至跟真实情况完全相反的消息,叶名琛愣是把周围一堆强国都虎视眈眈,有的打算动手,有的已经动手的超级危险局面,误解成了英国自己陷入了大麻烦,法国站在一边不掺和,还有俄国逼着英国还钱的样子。
他琢磨了一番后觉得:英国绝对不可能对广东动用大批军队动手,顶多是派香港那边的驻军搞点小动作。既然他们人少,后劲也不足,那咱就继续跟英国人耗下去,这么看来,胜利好像很快就能到手了。
这样看来,叶名琛的那些奇怪行为就都说得通了。更别说还碰上了一些凑巧的事,就像“亚罗”号事件里,英国领事包令又提起了进城和修改条约这些事儿,这让叶名琛的错误想法更加严重了。结果呢,叶名琛就是根据这些离谱的消息做了错误的决定,他不仅态度非常强硬,还觉得自己挺有理的。
过了一个多月,到了12月14号那会儿,咸丰皇帝才终于看到了叶名琛关于“亚罗”号事件的报告。先不说这报告送得有多慢,光看报告里写的那些事儿,就让人吓一跳。你瞅瞅这标题,听着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英国佬找借口捣乱,非要进城,咱们打了两场硬仗都赢了”。
他不仅编造了两次战斗合计打死打伤英国士兵四百多人的“胜利战报”,还吹嘘说干掉了英国军队的指挥官西马縻各厘!而且他说广州的防御做得非常好,仅仅两万士兵就“足够守护”。另外,他基于之前搞错的信息,自信满满地表示法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可能不会帮忙(英国)”。
咸丰皇帝听到消息后特别高兴,他下旨说:“要是英国在连连失败后,自己觉悟到惹祸了,想要来求和”,那你叶名琛可千万别手软,不能像之前的那个总督一样对那帮外国人让步,你得像个赢家那样,“找个法子管住”他们。
成丰皇上心里头已经美滋滋地预想了,等英国那边儿认输了,不光得后悔得来找他求饶,还得看着他的脸色行事。而且啊,叶名琛也得听他的,不能再对英国人那么心慈手软了,得硬气起来。但这都是他自己脑补的美好画面,实际情况跟他想的可真是差老鼻子远了。只不过呢,他现在还不知道这事儿,还在那儿美滋滋地做着这个白日梦呢……
广州那边打了很久的仗,英国军队虽然赢了好几次,可他们人手不够,还被当地的百姓时不时用游击战术骚扰,真是头疼得不行。到了1857年1月份,英国军队没办法,只好从广州城里撤出来,跑到南边的凤凰冈去了。
叶名琛听到消息后,误以为“当地的商人想和英国领事搞个‘会面地儿’,好方便见面”,就觉得自己的招数起作用了,心想着这是英国人想要往后退的意思。
之后,叶名琛对于建公所的事情,明确表态“不接受”,接着在1月23日,他又上了第二份捷报:“这次咱们在水陆两路都打败了英国佬,现在他们已经是走投无路了。”咸丰皇帝看了之后非常高兴,对叶名琛更加看重,还回复说:“我也不会在远处瞎指挥。”
从2月份起,英国军队就慢慢从珠江那边撤走了,他们退回到了虎门。然后呢,叶名琛在4月1号给咸丰帝上了第三道打了胜仗的奏章,说:“咱们的军队不停地攻打围剿,烧了很多敌船,打死了不少匪徒,防守工作也做得挺到位。”
他老说自己打了大胜仗,但这还不是全部,他还说英国国内有人对前线官员随便动手很不满意,觉得“不应该和中国闹僵”,还说英国要“再派个大头目来广东商量事儿”。但说实话,也就英国会派新使者这点是真的,其他的都是假的。
咸丰帝压根不知道这事,他还挺高兴地跟叶名琛说:别太过分了,差不多得了;别把人逼急了,让人家下不来台;对新来的英国大使,得客气点儿,好好招待。
叶名深在接到上面的命令后,5月21号那天,他让广东水师的头儿吴元猷去探探包令的口风,看他想不想和谈,还有和谈有啥要求。但没想到,这次英国人强硬得很,压根儿就没打算跟叶名琛坐下来谈!
5月26号那天,叶名琛又给咸丰皇上送了个好消息,说那些洋鬼子(指的就是英国人)瞅准机会捣乱,不过老天爷都没站在他们那边,按道理就该这样。但就在叶名琛报这个好消息的时候,那些得到帮忙的英国军舰又悄悄开回了珠江里头。
六月一号那天,英国那边派了17艘军舰过来,跟咱们广东水师的百多条船打了起来。结果咱们清军输了,还被英舰一直追到佛山那边。打完后,英舰的大部分都跑了,离开珠江,就留下三四艘船在南边那块儿守着。到了六月二十七号,叶名琛给咸丰皇上报了个好消息,说他跟英国人打了三仗,都赢了,防御工作做得挺好。
七月那会儿,额尔金刚一到香港,就碰上了印度孟加拉那边土兵造反的事儿。没办法,他只好把正往香港赶的英军,还有香港的一部分英军都调去印度帮忙平乱。这事儿让叶名琛更加确信自己之前收到的那些离奇消息是真的,他觉得自个儿是看透了英国佬“看着厉害其实不行”的本质。从“亚罗”号那事儿开始,他就觉得自己做的决定特别对,效果杠杠的。
后来好几个月里,英国和中国之间没有再大打出手,就是有几回小打小闹。到了11月份,美国新派来的大使列卫廉,他两次找叶名琛商量要改条约的事儿,但都被叶名琛给回绝了。
12月11号那天,英国人那边发了通知过来,说英法两国的特使要到了,还告诉我们第二天他们会分别再送信过来。到了12号,英法两国的船真的按时到了,船上还挂着白旗,这是国际上表示停战的意思。再加上之前收到的一些不太对劲的消息,叶名琛就误以为英国人可能要服软了,高兴得不行,还跟手下的人说这事儿。
现在英国人手头紧得很,可为了那点自尊心,就是不肯开口找叶名琛帮忙。但实际上,那些洋人外表看着强硬,内里已经没招了,只是在那儿虚张声势,想吓唬吓唬叶名琛罢了。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英国人其实已经没了斗志,只是在硬撑而已,叶名琛又讲了几个具体的事儿:想当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广州被英军开炮轰击,那时候咱们就在靖海门上挂起了白布,意思就是说咱们认怂了,想让英军别再打了(其实这是因为广州城里的商人懂点国际上的规矩,才这么做的)。这次呢,轮到英法那边的船挂白旗了,这不就是老话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嘛!叶名琛觉得自己这事儿办得漂亮,给皇上长了不少脸。
其实吧,就在叶名琛感觉特别爽,还把这些小事都写到报告里,觉得给国家长脸的时候,英法联军那边都快准备好了:英国那边弄了43艘大战舰,海陆空加起来差不多有1万人;法国也集结了10艘军舰。叶名琛还因为英法那些官员见他时摘了帽子、挂着剑,态度还算恭敬,心里美得不行。可他哪知道,英法这是先客气客气,接下来就要给他下最后警告了。
英国的大使额尔金在通知里头一开始就说不让进城,这事儿好像又让叶名琛觉得,就像在“亚罗”号那事儿时一样,他误会了领事包令的真实打算;另一边,法国的大使格罗在通知里提出要赔偿啥的,结果叶名琛又收到了假消息——据说格罗私下跟额尔金说想大事化小,包令也老劝额尔金别老跟“天朝”过不去——所以叶名琛就觉得格罗这是在吓唬人,没诚意。
另外,跟咱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那种火药味十足的最后警告比起来,洋人们用的那些相对“文雅”的说法,还有他们表面上的“顺从”态度,并没让叶名琛察觉到背后隐藏的威胁。叶名琛反倒觉得,这只是英国人为了挽回在克里米亚战争失利和印度士兵叛乱中所遭受的损失,所采取的一种“求和”策略。
叶名琛心里就是这么想的,后来他给额尔金写了封挺长的信,有两千多字呢。在信里,他不仅拒绝了对方的要求,还直接调侃起对方来。他说:“你们国家派你来,是为了帮忙摆平事情的,可不是让你来捣乱找麻烦的!”
另外,他还挺“体贴”地给那些“强硬乞讨”的外国乞丐找了个借口,问他们是不是被人误导了,因为他们的举动(侵犯中国)看起来不像是他们自愿的。
叶名深回复其他国家的公使时,他的方式挺有特点,要么就跟人家一样,但显得高傲又啰嗦,说个不停;要么就简短直接,态度强硬得很。反正,不管洋人提出啥要求,他都是一口回绝,不给半点商量。
说起叶名琛的回信,那些老外根本搞不清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觉得简直没法理解,于是就把信丢在一边不管了。可叶名琛呢,他还是死抱着自己那些确信无疑的消息不放:他在香港的眼线跟他说,洋人收到他的回信时“吓了一大跳,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还嚷嚷着说叶名琛把他们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这事儿“十几年来头一回碰到”。
十天的最后期限悄悄溜走了,英国和法国开始往广州集结军队,打算动手了。又过了两天,到了12月24号,英法那边发了通知,说他们的事儿已经交给军队处理了。同一天,英法军队也发了通知,让广州的清军往后退九十里地。
英法联军说好的要打过来,结果却迟迟没动静,这让叶名琛更加坚信他们只是在装腔作势,想吓唬吓唬他。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回了封信,直接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又过了两天,英法联军还是没有动手攻城,但他们老是调动兵马,搞得广州城里城外的人,除了叶名琛,都紧张得不行,神经绷得紧紧的。
叶名琛很肯定地告诉手下人:“那些洋鬼子是在故意吓唬你们,他们越是这样做,就越说明他们已经没招了。”有些官员和绅士提出想去英法那边“看看情况”,结果叶名琛大发雷霆,还放出狠话:“谁敢去,我就直接跟皇上说他的名字,参他一本!”
12月27号那天,叶名琛觉得对付洋鬼子这事儿挺有希望的,就给咸丰皇帝递了个七千来字的长报告。他在报告里头,特别有信心地说:“那些英国佬现在想要求和了,估摸着没几天就能恢复通商了。”他还觉得,这么做能一次性解决问题,以后都省心了。
不论是叶名琛,还是即将读到这份奏章的咸丰皇帝,心里头都对能一次性搞定那些一直让君臣俩头疼的洋鬼子事儿挺有底的,感觉胜利就在眼前,叶名琛这么多日子的忙活总算是没白干。
另外一方面,叶名琛心里也清楚,他之前好几次谎报军情那可是犯了大错。但他为啥还敢这么做呢?因为他把咸丰那时候的官场看得太透了,心里有底。他曾私下跟人说:“有人让我上书请罪,可我不明白皇上的心思。在他看来,只要你能把事儿办好,那些书面上的请罪都是浮云。”
换句话说,叶名琛觉得,只要能把事情搞定,让那套方法见效,把困扰大清的那些洋人问题给解决了,那么就算在这个过程中用点小手段,比如编造点好消息,也没啥大不了的,关键是能把事儿办成。
1858年1月份,17号那天,咸丰皇帝看到那份奏章后,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他还在圣旨里头,好几次引用了叶名琛奏章里头的话,比如说叶名琛自己夸自己,说他已经摸透了洋人的底细,这次出手肯定能把事情给彻底解决掉,以后都不用再操心了。这事儿让咸丰皇帝觉得,自己对叶名琛那是百分之百地信任,现在算是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其实,叶名琛在海边那一带搞得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咸丰帝并不是一点风声都没听到。比如那个两江总督怡良,他因为上海是大清跟外面打交道最多的地方,所以知道了叶名琛的不少“得意之作”。但叶名琛那时候正得宠呢,怡良当然不敢直接跟咸丰帝说,只能拐弯抹角地提一下。
咸丰皇帝对此非常生气,骂他们“英国佬胡言乱语吓唬人”,还命令怡良要擦亮眼睛,“别被他们给骗了”。咸丰皇帝自己亲自查了几次,但都被叶名琛那时正得宠,还有广东官场里大家互相包庇的事情给糊里糊涂地应付过去了。
反正,咸丰皇帝这时候就像是铁了心,觉得能在自己这一朝把洋人的事儿彻底摆平。这样一来,他既给被洋人打醒“中国老大”美梦的老爸道光帝争了口气,又证明自己能搞定连老爸都搞不定的难题。他手下的官员个个都是能人,还忠心耿耿地帮他,他算是比老爸还厉害的英明君主了。
可惜啊,咸丰皇帝压根不知道,那封奏章从去年12月28日寄出去,到他看到的时候,已经过了整整20天,这期间都发生了啥事儿。毕竟,梦做得再香甜再长久,也总有清醒的那一刻。
叶名深是第一个“反应过来”的,他上了那道奏折后的第二天,也就是1857年12月28日,英军和法军就动手了。这次,洋鬼子们没再像上次那样只派几艘军舰、几百号人来,而是出动了整整20艘大战舰,带着5800多名士兵攻打广州。
这次的情况和上次差不多,士兵和衙役们都跑得没影了,但叶名琛还在官府里头,不慌不忙地处理着公务。他说:“这只是暂时的,等这阵风头过去就没事了。”他心里头还琢磨着,这不过是洋鬼子们在“做最后的蹦跶”。后来,经过“好多人的轮番相劝”,他才躲进了老城里头。
第二天,就是12月29号那天,英法联军把广州给打下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叶名琛的手下,广州的将军穆克德纳和广东的巡抚柏贵,他俩没跟叶名琛商量,就私自发了公告,想要跟外国“和谈”。这时候,叶名琛的态度就变得有点模糊了,他也没说不同意,就是一直强调,外国人不能进城,顶多就是给点钱打发他们走。
在广州这座城里,清朝的军队和英国的军队打得不可开交。1858年1月5号那天,英法联军到处搜找广州的各个官府部门,最后抓到了叶名琛,还把他押到了军舰上面。就算到了这步田地,他还摆出一副钦差大臣的高傲样子,打算和英法那边的使者聊聊谈判的事儿。可没想到,人家没跟他谈,反而把他像看猴戏一样带到了印度展览。他自己呢,还挺厚脸皮地称自己是“海上苏武”,最后就在印度没了命。
要是这是个小说或者故事的结尾,读者们估计得气炸了,主角半天没等来反转崛起,结果直接一路垮到底了,这不是逗人玩呢嘛!但话说回来,历史可不是小说那么简单,就像有人讲的,现实里发生的事情比小说还匪夷所思,毕竟现实可不需要按套路出牌,逻辑啥的,有时候都得靠边站。
叶名琛最后落得个挺惨的下场,但这完全是他自己作的。就像那时候挺有名望的薛福成说的:“不打仗,不议和,不防守;也不自杀,不投降,不逃跑。他身为大臣,既没有宰相的气度,也没有守边大将的抱负,这在古代是没有的,现在也是很少见。”
但要说那些假想的“火冒三丈的读者”还好,真正让特别看重叶名琛的咸丰帝惊讶得说不出话的,是事情竟然来了个大反转,简直就像是大白天突然打了个响雷。
1858年1月7号,叶名琛被抓的第三天,广州那边,由广州将军穆克德纳带头,文官武将们一块儿上书,说了广州城被攻陷、叶名琛被敌人抓住的事儿。过了差不多20天,到了1月27号,这份上书才好不容易递到了咸丰皇帝的手里。
就在十来天前,咸丰帝刚翻了翻叶名琛送来的那份胜利报告。这回,一瞅见广州那边快马加鞭递来的新奏章,他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琢磨着这回总算是盼到大结局了。到底是那些洋鬼子向叶名琛,还有他代表的大清朝低头求饶了呢,还是说那些“没辙”的洋人被叶名琛给一锅端了呢?
可没想到啊,咸丰帝压根儿没想过会有这么大的变故!他原本被叶名琛弄的那出“抗战大戏”给迷得神魂颠倒,结果到头来,剧情却180度大转弯,变成了一部“惨剧”!咸丰帝被那奏折给震得脑袋嗡嗡响,最后只能在奏折末尾勉强挤出一句话,这句话后来让人觉得挺逗乐:“看了这奏折,我真是惊呆了!”
广州被攻陷,对咸丰帝来说简直就是个响亮的耳光。他原本以为自己手里握的是只猛虎,用不了多久就能让那些爱找事的外国佬见识见识厉害,结果却发现,那玩意儿其实是个老鼠,而且还是个只会挨打不知道反击的怂货。反正啊,叶名琛这回是自作自受,还莫名背上了好多冤枉债。
想要看到更多吸引人的东西,赶紧来瞧瞧兵道争锋吧!
